专题报道

壮丽中国画卷,精彩医者人生

【共绘壮丽西藏之画卷,书写最美人生第三极】高为华:感受到被需要,非常有成就感

作者:高为华 来源:援藏医疗队 发布时间:2022-07-15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全力以赴,突破自我,做雪域高原的健康守护者,这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高为华来到拉萨时的工作信条。2021年7月26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高为华副主任医师作为第七批援藏医疗队成员离京入藏,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和当地同事们一起担负了西藏地区耳鼻喉部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诊疗工作。

  每一次诊疗,高为华都带领同事们亲力亲为,认真示范;每一次手术,她都和同事们做好预案,团结协作……她和同事们用精湛的医术专治各类“疑难杂症”,确保医疗安全和“大病不出藏”,用行动与担当践行着医者初心。

基础薄弱,带头攻坚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是西藏医疗中心,承担指导全区医疗工作、诊治疑难重症任务,工作目标是“小病不出县,中病不出市,大病不出藏”。然而,来到这里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工作基础薄弱,与内地相比,这里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疗资源较少,与当地的内科、外科等学科相比,医疗资源也不足。

  县级医院通常没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由眼科或口腔科医生代替。西藏六个地级市和阿里地区,每个医院只有2-3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只能做简单的手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大病通常要转到拉萨市。拉萨市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病房的医院只有两家,自治区人民医院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实力最强,也只有13张床(2021年10月起缩减为6张)、7名医生,住院部只有藏族主任、一名主治医和一名住院总医师,团队实力很薄弱。

未标题-1.png

  医疗资源短缺导致等待住院的病人有300-400人。虽然医疗条件艰苦,人力不足,高为华和当地同事一起,克服困难,努力诊治病患,尽力满足患者需要。团队按照肿瘤患者、危重症患者优先救治的原则,有序地展开医疗工作。疑难重症,由高为华亲自完成手术,常规手术,由高为华教会徒弟后完成。通过师带徒,一年里教会2名徒弟窄带成像(NBI)喉镜检查和内镜活检技术,教会3名徒弟常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如气管切开术、食管异物取出术、声带息肉摘除术、扁桃体摘除术、简单鼻窦炎手术,真正实现把医疗技术留在西藏。

  在传帮带和密切协作中,医疗团队逐步提高诊疗能力,持续夯实医疗基础,为开展疑难重症救治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家全力以赴、团结一致,一年来科室的医疗效率、诊疗范围、诊疗难度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挑战疑难,取得突破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很多耳鼻喉头颈部疾病的诊疗可由专科手术完成,改善疾病的预后。然而因为基础薄弱,西藏自治区开展专科手术的数量和难度并不高。来到这里后,高为华带领同事们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不断拓展专科手术治疗的范围和数量,提高了专科诊疗水平。

  一年来,高为华带领同事们新开展了窄带成像(NBI)喉镜检查和内镜下活检等技术,开展手术112例,其中巨大额窦囊肿侵及眶内经鼻内镜微创切除术、下咽癌切除+全喉摘除+颈廓清术2例手术属于自治区首次开展,诊疗疑难病例44例,实现医疗技术突破;荣获2021年自治区人民医院医疗成果奖,手术组疑难危重病例二等奖,科研先进集体三等奖。

  西藏自治区的疑难重症患者并不少,他们的诊疗经过至今让高为华印象深刻。

  2021年12月,一位41岁女性患者平措(化名)因右眼肿胀5年,加重伴视力下降1年余于入院,诊断为巨大额窦囊肿侵及眶内(右)。高为华和同事们从未见过如此巨大的囊肿,不但体积大,而且压迫眼部的程度也很重;治疗时除了关注鼻窦情况,还需要考虑眼眶的情况,更要尽可能地减少创伤。

  高为华和同事们组织了北京-西藏多学科会诊,北大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王全桂主任、北医三院眼科援藏主任韩亮、北医三院眼科由德勃主任参加了远程会诊,三次会诊集体讨论后,决定先试行鼻内镜下额窦开放囊肿引流术,这也是西藏自治区首次进行该类手术。

  在患者全麻状态下,高为华和同事们小心翼翼地操作,避开了所有重要结构,经鼻内镜引流了额窦囊液,并保留了完整的额窦粘膜和眶骨膜。手术效果是惊人的,术后2小时检查,患者右眼睑肿胀消失,眼位恢复正常。术后1个月、3个月复查,右眼睑无肿胀,右眼眼位正常,视力恢复到正常水平。

未标题-2.png

  另一位藏族老人旦达(化名)也让高为华印象深刻,73岁的他因吞咽困难2个月前来就诊,诊断为下咽癌侵及喉,拟全麻行部分下咽切除+全喉摘除+颈阔清术。同样,这例手术的范围大、创伤大、操作复杂,挑战着高为华和团队。

  手术前,高为华仔细研究患者的喉镜录像和颈部增强CT,判断肿物范围,制定手术方案;稳妥起见,还邀请北大医院的专家线上会诊商定手术方案。虽然做足充分准备,手术时切开下咽暴露肿物,还是吃惊不小,下咽肿物巨大,上下径5.0cm,向内侧侵及喉部,已经无法保留喉功能,需做全喉摘除术。虽然从未遇到这么巨大的下咽肿物,但高为华没有放弃,她谨慎地操作着,完整地切除了全部肿瘤并清扫了周边组织,注意安全界。待完成手术,抬头一看,时间已经过去了11个小时……

未标题-3.png

  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食道造影显示吻合口愈合好,2周后顺利出院。这例手术书写了自治区首例的纪录,荣获2021年自治区人民医院医疗成果奖,手术组疑难危重病例二等奖。

锤炼意志,磨砺品格

  西藏地区医疗资源有限,援藏以来,高为华深切感受到,这片土地、这里的人民需要有经验的医生。然而,艰苦的自然条件、高海拔缺氧的环境让她吃了不少苦头,在39人的援藏医疗队里,她年龄最大,克服高原缺氧付出的努力也最多。但是,她感觉到了被需要,把克服困难视为锤炼意志和磨砺品格的考验,每当解决了疑难复杂病例的时候,她感到非常有成就感。

  高为华还记得,为旦达老人做手术用了11个小时,一般手术超过两个小时就会因缺氧而头疼,这11个小时里,高为华一边吸氧一边工作,心情也特别紧张,在后半段时几乎要虚脱,最后凭借着强大的意志力强撑着完成了手术。等完成手术时,她就地休息了好一会儿,才有力气慢慢离开手术室……

  患者高兴地出院,高为华却病倒了。手术前研究手术方案、阅读资料,紧张得几天没睡好觉;手术鏖战11小时,极大地考验着精力;手术后又兴奋得睡不着,惦记着患者的预后。终于,患者顺利康复出院了,心情大为放松的高为华却患上了急性鼻窦炎、急性喉气管炎,虚弱极了无法坚持上班,连续休息3天后,病情才慢慢好转。

  然而,这些经历在高为华看来都是值得的。在西藏,她先后开展过5例喉癌和下咽癌的手术,全部为藏族患者,尽管语言沟通不是特别顺利,但他们都非常尊重和信任高为华,这支持着她去不断挑战医疗技术难题。每当看到患者康复时的笑脸和谢意,她感到了身为医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作为北大医院第七批“组团式”援藏医生,来到拉萨的一年里,高为华和广大援藏干部和藏区百姓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在雪域高原建设美好家园,守护藏区百姓健康幸福。他们坚持造血为主、输血为辅,挥洒青春,贡献智慧,以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奏响了一曲推动西藏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凯歌。

  (援藏医疗队  高为华)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