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两会专栏

【聚焦两会】王广发:加强公立医疗机构应急响应能力建设

来源:转载自中国卫生杂志 发布时间:2023-03-20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图片5.jpg

  新冠疫情是对全球各国公共卫生体系的重大挑战。二十大报告特别提出“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通过三年疫情防治工作,我们总结了非常成功的经验,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弱项。

  首先是危重症总床位数严重不足。去年疫情高峰前,我国各类危重症床位绝对数为4张/10万人,占总床位数的4%,在去年新冠疫情高峰时段又扩展了4%,达到8%,但床位短缺问题依然存在。数据显示,关于发达国家危重症床位数,德国和美国为每10万人接近30张,欧盟平均为14.3张,在新冠疫情中,这些国家均曾出现危重症床位不足的情况。可见,我国的危重症床位总数与实际需要尚有比较大的差距。

  实践中,由于我国医院建设标准未就大规模公共卫生应急需求提出特别要求,在此次可转化危重症床位的使用中,由于供气、供电等建设标准不够,导致可转化危重症床位过于分散,无法集中收治危重症患者。公立医院基础设施设计冗余不足,某些地方的传染病医院在局部疫情患者救治中出现了氧气压力不足,甚至是断电的情况。在去年年底的大规模疫情中,即使在一些大型的三级甲等医院也出现了气源、供电的不足。某些传染病医院运营艰难,由于病源少,缺乏自身造血能力,加之拨款不足,造成人才留不住,设施设备缺乏维护 ,应急状态下难免掉链子。传染、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等在此次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科室,在多数医院体量轻,规模小,设备装备欠缺,人员不足,在此次疫情高峰和重症高峰应对中暴露出了整体能力不足的短板。此次疫情,多数医院几乎全部科室参加了新冠疫情的救治。但许多科室由于平时缺乏呼吸道感染和危重症救治的训练,仓促上阵,难以满足高强度临床诊疗的要求。

  据此,提出如下建议,要加强现有公立医院危重症资源的建设。对现有三级公立医疗机构进行适度改建,在5年内力争将危重症床位数量提高至总床位数的10%。平战结合,对可扩展危重症床位进行气源、电力改造,调整、优化布局,积极建设可转化危重症救治病房,以满足集中收治危重症患者的要求,使其逐步达到总床位数的10%~20%。对现有基础设施逐步进行升级改造。对现有医院电力、气源设施进行评估,如果不能满足超过满负荷运转10%的冗余量,应逐步改造,以满足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需求。对于新建三级公立医院,电力、气源设施的冗余应达到满负荷运转的10%,危重症床位总数应达到总床位数的10%,可转化的危重症救治病房应达到总床位数的10%~20%。重视传染病专科医院的建设和政策支持。保证传染病医院充足的运营资金,包括硬件维护、部分人员费用及传染病应急救治资金。适度提高传染病门诊和住院费标准,提高部分应由财政或医保基金支付,避免增加患者负担。鼓励传染病专科医院与综合医院结成紧密型医联体,某些大型传染病院可适当向综合方向发展,以解决自我造血,人才梯队建设及传染病患者的非传染病临床需求。加强综合医院传染、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的建设,适度扩容,增加从业人员数量。临床各科的年轻医师应定期轮转呼吸ICU、内科ICU、综合ICU等危重症救治病房,以提高危重症的诊断及救治能力。

  (转载自中国卫生杂志)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