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介绍 >> 内镜中心>> 科室动态 >>正文

内镜中心

科室动态

【临床故事】肠道大出血患者病情危重,多学科联合寻找出血“元凶”

作者:邓雪蓉、张晓慧、赵娟、耿研 内镜中心 蔡云龙 来源:风湿免疫科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3-07-17
字号:+-14

  近日,一位系统性血管炎合并噬血综合征的患者因肠道大出血而紧急入院治疗,北大医院风湿免疫科联合全院多学科的医护人员通力合作,克服了因恶病质、高热、三系减少带来的挑战,将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交班——危重患者再入院

  6月里一个普通的周五下午,北大医院风湿免疫科病房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氛。下午6点,张晓慧副主任医师认真地向值班三线邓雪蓉主任医师交班:“方平(化名),57岁女性,血管炎,部分小肠切除术后的病人,第2次住院,是全病房最重的病人。”

  “我记得她才出院2个月,这次又出了什么问题?”邓雪蓉大夫的神经不由得紧绷起来,想起了第一次见到患者的场景。

  今年2月,衰弱的方平坐在轮椅上,被焦急的丈夫和女儿推进了诊室。因为疾病的折磨,方平160cm的身高,体重只剩下70斤。他们从大连来到北京,带来了好几大摞病历资料。邓雪蓉大夫判断患者病情复杂而且危重,紧急收入病房治疗。住院后,方平先后经历了持续高热、反复肠造瘘口出血、全血细胞减少等一系列危重疑难情况。当时也是由张晓慧大夫主管方平的治疗,经过病史梳理、完善检查、主任查房、全科疑难病历讨论、2次全院会诊后,最终诊断方平患有系统性血管炎合并噬血综合征,经过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环孢素、沙利度胺等药物治疗后病情得到改善,肠道出血停止,恢复经口进食,于2023年4月16日顺利出院返家。

  张晓慧大夫有条不紊地介绍病情:“这次的主要问题还是造瘘口出血,不过情况更复杂。她最近半个多月在家间断肠道造瘘口出血,还感染了新冠病毒,持续高热,当地医院治疗效果不好,出血总也止不住。4天前到咱们急诊,前天收入院的。因为出血,血色素持续下降,现在才六克多,另外白细胞才一千,血小板四万二,纤维蛋白原也非常低,高度怀疑噬血细胞综合征又复发了。“

  邓雪蓉大夫认真的听着,她知道这位患者情况不简单。就在昨天下午,科里还组织了多学科会诊,包括消化内科、胃肠外科、血管介入外科、重症医学科、内镜中心、血液内科、医学影像科。而且昨天晚上,内镜中心于航大夫还为患者做了床旁肠镜,但当时由于出血暂时停止,没有发现明确的出血部位,不过通过肠镜探查到的肠腔内淤血情况,锁定了出血部位的范围。

  “昨晚做完肠镜当天夜里再次出血,夜间失血量估计在1000ml以上。胃肠外科和消化内科大夫今天早晨又来会诊过了,考虑到手术风险极大,而且出血部位不明确,暂时没有手术。”张晓慧大夫继续说着。

图片1.jpg

抢救——床旁内镜显神通

  “病情已经很危重了,一定一定不要再出血了。”带着深深的不安,邓雪蓉大夫暗自在心里默念着。因为方平的出血部位没有找到,这意味着再出血的风险相当高。尽管医护团队密切观察着她的病情,然而大家最不希望的情况还是出现了——晚上7点半,患者的小肠造瘘口再次出血,3小时内出血量约600ml。

  邓雪蓉大夫的心情越来越沉重,马上请胃肠外科急会诊,同时请求输血科支持。刘涛大夫来到床旁,在造瘘口再次予止血海绵局部填塞,然而出血却没有停止的迹象。鲜血很快就浸透了海绵,很快又以极大的冲力把海绵从造瘘口处冲了出来。输血科火速调配了1200ml红细胞和1个单位血小板,医护紧急输注入体内以维持循环,但让大家揪心的是,患者的血色素仍在不断下降。

  时针指向晚上10点,大家心急如焚,药物治疗无效,该怎么找到出血点进而止血呢?能不能开腹手术?邓雪蓉大夫与刘涛大夫反复商讨,然而却发现,手术风险极高。因为患者此时血小板、凝血因子水平都很低,开腹手术创面大,本身就带来了出血风险,进行腹腔内止血的难度会更高;另一方面,患者的原发病是血管炎,会影响到手术伤口的后期愈合。怎么办呢?医护专家们决定,再试一次床旁肠镜!

  恶病质、高热、三系减少,患者的情况较前次住院更加危重,此时床旁肠镜操作的难度在于,经过原来的手术操作后小肠变得更加游离,肠镜操作变得异常困难,并且小肠腔内满视野都是鲜红的血液,想寻找的出血点需要更加细致和耐心。但所有人都没有放弃希望,几位大夫向家属交代了再次行床旁肠镜的必要性和风险,家属说,“大夫,这几个月来,咱们北大医院的大夫所做的一切我们都看在眼里,我们完全信任您,就按您说的办。”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和支持,令人动容,也让大家更有底气。

  征得家属同意后,邓雪蓉大夫拨通了内镜中心蔡云龙大夫的电话,蔡云龙闻讯立刻就从家中赶往医院。时间就是生命,晚上11点半,床旁顺利进镜,通过反复冲洗肠腔、不断调整肠镜的角度,终于发现了一处可疑的肠壁出血点,将表面的血凝块和新鲜出血清除后,真凶终于被找到了——小肠憩室出血。蔡云龙大夫和助手熟练地在出血部位打上钛夹,观察10分钟后,再没发现新的出血后,才放心离开。

  一直在床旁陪同检查的邓雪蓉大夫和刘涛大夫松了一口气,家属紧皱的眉头也舒展开来,惊心动魄的夜晚终于恢复了平静。在各科室密切协作下,医护人员为守护生命,上演了一场争分夺秒、惊心动魄的现实版“生死时速”。

图片2.jpg

图片3.jpg

A. 进镜时候肠腔内的存血

B. 发现有一处出血类似小喷泉;

C.用透明帽压住出血点,出血减缓以后发现是个小憩室;

D. 钛夹打完以后出血停止

安心——学科协作创奇迹

  一夜的忙碌过后,邓雪蓉大夫回到值班室已是第二天的凌晨,工作的疲惫丝毫挡不住救治成功的喜悦。邓大夫毫无睡意,忍不住把这个消息发到科室微信群,没想到几个同事瞬间回复,原来管病房的几位医生也担忧着患者的情况。

  风湿免疫病是全身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疾病,患者常常出现复杂疑难危重的情境,给医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北大医院是多学科高水平均衡发展的综合性医院,多个科室紧密团结、通力协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这样生死时速、力挽狂澜的故事,只是众多临床故事中的一个平凡案例,这样的夜晚也仅仅是医护人员众多忙碌夜晚中的一个缩影。

  就是这样一群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北大人,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不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只要患者有需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任劳任怨,不计付出,一次次从生死边缘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践行着医者救死扶伤的响亮誓言!

图片4.jpg

  (风湿免疫科  邓雪蓉、张晓慧、赵娟、耿研  内镜中心  蔡云龙)

相关科室 | 相关医生 | 相关文章 | 相关咨询 | 相关视频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