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动态

【厚道大医】斯崇文:“医”往无前,永不放弃

来源:感染疾病科、宣传中心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3-11-09
字号:+-14

  “任何工作都需要有人去做。”

  “病人的情况越复杂,就越要细致观察,积极思考,切身实践,同时关心体贴病人,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

  “医学是高尚的,值得每一位医生热爱它,只要能够工作,就要对医学事业继续追求,为人民健康尽心竭力,至死不渝。”

图片4.jpg

  缅怀/追思:

  2023年11月6日,我国著名感染病学专家斯崇文教授因病在京去世,享年92岁。斯教授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系,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原传染病科)从事传染病防治、研究和教学事业。

  斯崇文教授曾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曾任第六届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主任委员及病毒性肝炎学组组长,第七届名誉主任委员。曾牵头国家“八五”攻关课题,率先探索重型肝炎药物治疗方案,主持制订了国内首部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意义深远悠长。获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终身贡献奖,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终身贡献奖。

  斯崇文教授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作为访问学者研究1年。1985年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卫生部病毒性肝炎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传染病杂志顾问,担任中华内科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综合医学杂志、肝脏杂志等全国专业核心医学杂志编委。曾担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临床药理基地肝病药物专业主任。担任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的负责人,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从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一、医路溯源:陪伴母亲求医

  斯教授的从医之路要追溯到母亲的影响,母亲体弱多病,在陪母亲四处求医的过程中,他体会到了医生能够使病人脱离痛苦的能力和医学事业的崇高。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的他毅然踏上了从医之路,进入医学院后,特别是进入临床实习阶段接触到了病人,看到了很多病人的痛苦,同时感到了作为一名医生有时候无能为力的内疚,坚定了他的信念——把医学做为自己的毕生事业来对待,精益求精。

二、锚定方向:服务国家需要

  1955年毕业后,由于组织分配、工作需要,斯崇文教授被分到了传染科,对于传染科这样一个疾病有特殊性质的科室,斯教授有自己的理解:他觉得任何工作都需要有人去做,而且在经济基础还较差的我国传染病学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从医学角度上讲,传染科既有内科的基础知识,又有自己的特点,如很多病毒性疾病有自限性,但也有一些疾病如AIDS、乙肝、SARS、埃博拉出血热,至今也未有有效的治愈方法,就连法律上也可以体现出传染病的特殊性,在所有疾病中,只有它有自己的法律——《传染病防治法》。认识到传染科的特殊性,斯教授投身其中,一干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作为一名医生,可谓是一丝不苟,孜孜不倦。

三、躬身临床:守护生命健康

图片5.jpg

  从医四十余载,斯教授始终兢兢业业地躬耕于临床一线,用仁术仁心护佑病人健康。他亲身经历过一个病人,年龄较大,患有冠心病,黄疸型肝炎。住院期间,突然有一天症状加重,心律不齐,黄疸重,消化道症状也较重,长时间厌食,内科会诊以后认为心律不齐为冠心病表现,他作为主管医师,对于病情的突然恶化一是为病人担忧,同时也充满了疑惑,晚上虽然不是他值班,但他仍然留在病房,观察病人,发现病人不只是有厌食,同时恶心,呕吐也较重,于是,他怀疑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急查生化后,发现果然血钾很低,补钾后第二天,病人症状就改善了。为此,他收到了患者的表扬信,同时收获了这样的经验:病人的情况越复杂,就越要细致观察,积极思考,切身实践,同时关心体贴病人,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

四、无惧风险:坚定医者决心

图片6.jpg

  从医几十年里,斯教授有过一次被病人传染的经历:文革时期他管了一个病人——北京全聚得烤鸭店的招牌厨师患上了伤寒。当时伤寒带菌者比较难治,但由于此人身份比较特殊,饭店希望能尽快把他治好。通过查阅文献,体外实验证明大剂量青霉素对于治疗有效,当即给他大剂量青霉素,结果病人治愈了,但由于当时白天要工作,晚上还要搞批判活动,身体透支,再加上与伤寒病人的密切接触,斯教授不幸染上了此病。当人们问他此事是否让他动摇过,他的回答是没有,反而坚定了他从事传染病工作的决心,只是让他更深刻的体会到预防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五、攻克难关:勇担科研重任

图片7.jpg

  斯教授在临床工作兢兢业业的同时,也积极投身于科研。谈及科研工作情况时,斯教授诚恳地说当时的科主任吴道仁教授对他的影响很大,吴教授的孜孜不倦、敬业和良好的医德以及遇到困难积极寻找途径解决给他了很大启发。他做第一年住院医师时就开始搞科研,进入了实验室,82年在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85年晋升教授后独立承担科研工作,主攻病毒性肝炎,之后便一直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参与七五、八五、九五国家攻关项目,并担任八五计划的带头人。当时面临着选择诊断还是治疗作为研究方向的问题,诊断易,治疗难,但解决问题应归根在治疗上。于是他选择了这块硬骨头,做了很多尝试,如LAK细胞、IL-II加入病毒中去,NK-T细胞等等,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没有获得突破性进展。于是1992年开始转向基因治疗,同他的博士生一起开展干扰素基因和反义核酸基因转入感染病毒的细胞中,结果可以抑制病毒和破坏病毒,在国内发表了文章,影响很大,对国内基因治疗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斯教授也提及基因治疗的实验室结果比较可靠,但用到人身上还需要时间,不过总的说来前景是好的。

六、培育英才:践行育人使命

图片8.jpg

  斯教授的教学工作一如他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同样出色。在谈到如何培养学生时,斯教授强调要平等相待,他就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他每次帮研究生选课题时,都是本着商量的态度,说明自己想法,同时听取他人看法,共同沟通,作出最后的决定。同时他对学生的要求是全面发展,实事求是,同时要有对专业的热爱和孜孜不倦的钻研。在这点上他提及了他的大弟子成军——这位得意门生,已在国内乙肝研究领域成为学科带头人,他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斯教授这种宽松而严谨的教育方法。

七、寄予期望:永不放弃追求

图片9.jpg

  斯崇文教授生前多年一直活跃在学术讲台,严谨、谦逊、博学、平和、内敛。是后辈前行的明灯。他曾说,“医学是高尚的,值得每一位医生热爱它,只要能够工作,就要对医学事业继续追求,为人民健康尽心竭力,至死不渝。”对于后辈,他提出了期望:要热爱自己的专业。因为医学专业特殊,对象是病人,专业要求高,所以要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要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因为医学知识广博,仅限于自然科学是不够的,还要求心理学,伦理学等与社会科学结合的科学。要有仁爱的医德。做一个好医生,就要对病人百分百全心全意,要有牺牲精神。

  来源:

  本文根据2005年出版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百名专家访谈录》整理,作者李秋萍(我院1999级五年制学生)、孙浩林(我院2000级七年制学生)。文章原名为《永不放弃的追求——斯崇文教授访谈录。》

  先生千古,音容永存!

  (感染疾病科、宣传中心)

相关科室 | 相关医生 | 相关文章 | 相关咨询 | 相关视频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