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刊院报
返回大众版首页 返回专业版首页
文章标题: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院刊院报>> 2017年7月 第9期>> 正文

谢竹藩教授荣获第三届“首都国医名师”荣誉称号

作者:叶晖 来源:中医、中西医结合科 发布时间:2017-12-01

2017年第9期-27.jpg

  7月2日,由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共同举办的第三届首都国医名师评选暨国医名师·中医脊梁——百名国医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北大医院谢竹藩教授荣获第三届“首都国医名师”荣誉称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北京市副市长卢彦、市卫计委主任雷海潮、市卫计委党组书记方来英、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等领导出席大会并颁奖。

  谢竹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理事;11次担任WHO传统医学顾问,曾任美国国立卫生院顾问、加州大学东西医学中心高级顾问;曾获科技进步奖3项,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

  谢竹藩教授是中西医结合学界奠基人之一,是难能可贵的中西医结合大家,也是中西方医学交流的使者,创出了医学界难以比拟的先驱之路。

  一、溯本求源,创新中医寒热辨证应用及研究

  谢竹藩教授在临床诊疗中重病性寒热、药性寒热,在治法中均注重药性的寒热之区别,强调药物的使用不仅是功效、归经应对即可,要注意药性的寒热温凉。此外,谢竹藩教授应用现代生物科学方法对病证的寒热和药性的寒热结合临床病人的诊治进行了研究,发现寒热与机体-内分泌调节特别是植物神经-肾上腺系统的关系。研究成果于1991年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二、灵活变通,综合运用活血化瘀法

  谢竹藩教授总结临床实践的经验,认为久病不仅易虚,而且多瘀。瘀血虽是致病因素,但其本身又是体内其他失调的病理产物,因而临床上应用活血化瘀法常常与其他治法相结合。他在临床上对瘀血证不仅分清轻重程度,还常辨别兼证,注重活血化瘀与扶正关系的配伍使用。他还认为瘀血证的辨证标准已不再局限于传统观念中的症状,很多现代病理概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也可成为诊断标准的一部分。

  三、防治未病,补肾法抗老防衰

  谢竹藩教授认为人体衰老的主要中医机理是肾虚,肾主藏精、生髓通于脑,与人体生长发育衰老密切相关。补肾是延缓衰老、防治多种老年病的重要法则,因此特别重视补肾的抗老防衰作用。临床中运用五子衍宗丸治疗老年虚损性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等疾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对其的深入研究也表明该方可显著改善老年人肾虚衰老症状及记忆功能,研究工作于2006年获得教育部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

  四、针药并重,注重针灸治疗疼痛及功能障碍疾病

  谢竹藩教授是将针灸运用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第一人。历经长期的针灸实践,他认为针灸疗法对于疼痛性疾病、功能障碍性疾病有独到的疗效。同时指出针灸选穴中远端取穴和近端局部取穴的配合关系。如疼痛性疾病,主穴往往取远端穴位,并采用强刺激,循经取穴和局部取穴进行辅助;功能障碍性疾病则以近端和局部取穴为主,远端穴位配合。此外,率先在国内进行了针灸作用机制的人体实验研究,在中华医学会报告研究结果时引起轰动。曾于1995应WHO邀请,作为非药物治疗组(以针灸为主)组长参加替补医学临床研究方法讨论会。

  五、矢志不渝,投身传统医学名词术语英译及国际交流

  1978年起,谢竹藩教授便开始了中医药名词术语的英译工作,此后主编出版多部中医英语词典,成为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领域的领军人物。2007年《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标准》问世,成为促进中医国际化的新里程碑,谢竹藩教授也因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被WHO/WPRO誉为“制定此标准的诸多专家的领军核心”。

  此外,谢竹藩多次受邀前往国外讲学,先后11次担任WHO顾问或代理官员,不仅将古老的中医带到了世界大讲堂之上,使西方医学界从权威性的学术渠道认识到传统中医学的内容、实质和临床应用,同时多次为WHO建言献策,在中医药国际传播中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中医、中西医结合科 叶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