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刊院报
返回大众版首页 返回专业版首页
文章标题: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院刊院报>> 2017年3月 第3期>> 正文

霍勇:互联网医疗核心是“医疗”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2-18

互联网医疗核心是“医疗”,“技术”助推服务半径延伸

  互联网技术正在不断影响着各个行业,互联网医疗也成为这两年讨论热议的焦点。然而,由于医疗的特殊性、医师技术主导性,不能简单粗暴地以拿来主义的方式用别的行业的互联网模式运用到医疗中来,需要深入了解国内医疗的现状和需求,让互联网与医疗找到最好的契合方式。为此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教授。

  在霍勇看来,互联网医疗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与传统医疗很好地契合发展,是多年来他们从事互联网医疗探索性工作时所一直思考的。霍勇表示,分级诊疗制度在本轮中国医改中列五大制度之首,国家对分级诊疗的推进是重点关注的,常态化的有效互联网医疗模式是助力分级诊疗切实落地的重要手段之一。近一两年来,霍勇联合国内多名医学专家指导创建了以心血管疾病为核心的互联网医疗平台,旨在通过互联网技术更好地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帮助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助力落实分级诊疗,形成有机的、可复制的、常态化机制和模式,使县域医院回归县域中心院的功能,普通病人留在基层,达到90%大病不出县,疑难重症病人到大医院诊治。平台在医教研管几个方面帮助基层医务工作者提升医疗技能,让专业的医疗知识在基层普及,平台从心血管科开始做起,目前已经发展涵盖了20多个专科门类,妇科、儿科等方面都有涉及,首先通过远程会诊等方式,让大专家真正帮助基层医生更好地规范化诊断治疗疑难重症病人,而更多医生们则可以在平台上看到大专家的经典病例查房的过程,通过这种教育的形式,达到医疗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结合,互联网的优势在这方面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平台通过互联网让疑难复杂病历的诊治变得简单。

  “这种简单客观来讲是有一定范围的,我们将有规律可循的病历总结出来,这些经验可供其他医生参考,从而更好地为病人提供诊治。再如一般的会诊,我们很难完全清楚的了解病人的情况和既往病史,而通过互联网技术,病人自述主诉、病人与医生的以及大专家与基层医生在会诊中的会话、录像等资料都会被存储下来,以及病人之间的健康信息、体检信息等都可以经过信息化技术处理,这些信息综合后,医生可以很容易看清一个病人某项指标及其发展规律。”霍勇认为,互联网技术放大了医疗的易读性、探讨性,方便医生形成病例大数据,找出疾病规律,从而使诊治更加规范和全面。

  霍勇表示,在发展互联网医疗时,需要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医疗远程信息化等手段促进医疗的发展,让传统医疗更为便捷化、覆盖面更广。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要知道医学的哪些方面是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去改进的,而哪些方面是不合适的,这些方面需要有明确的界定。如在远程影像传输、电子病历共享等方面,技术已经成熟,对于医生的帮助也很大。但还有很多方面,如在具体的诊断、治疗和医学人文关怀等方面,互联网医疗目前还很难实现。诊断时,医生直接面对病人和通过视频远程问诊病人效果是不一样的,而互联网医疗的目标则是必须遵循医疗本质,尽可能接近面对面现场状态。

  “所以,对此建立规则标准化非常重要,国家要局部建立互联网医疗管理标准,虽然目前卫计委已经就此出台了一些管理标准,但我个人觉得这些规则还远远不够细致。互联网远程医疗方面管理不仅仅是专业内部,在不同科室之间都不一样。要建立远程医疗影像传输标准,如心电图的传输,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医生才能够分辨清楚而不至于影响诊治,这些方面国家都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标准。目前有一部分平台已经开始了深入的实践和探索,这将为国家建立相应标准提供很好的案例和基础。”

  互联网医疗的前景是霍勇所看好的,但他认为互联网医疗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核心问题。首先,要认识到,互联网本身不会看病,但可以使医疗的效率提高,互联网医疗的本质还是医疗,互联网医疗应该是规范医疗、优质医疗、安全医疗的连接器和放大器,互联网技术只是让传统医疗更好为患者服务的手段。其次,只有形成常态化的模式,而这个模式使得医疗核心相关的大医院和基层医院、大专家和基层医生以及病人都认可都满意,才是成功的。

  “传统医疗模式在我们可预见的未来很难被颠覆,尽管可以预见移动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的出现一定能为传统医疗提供非常大的创新。因为,医学在众多自然科学门类中是目前发展最不完善的一门科学之一,人类现在对世界很多方面的了解要比对自己的了解多很多,在疾病的发病、诊断和诊疗过程中还有着太多的未知等待我们去发现。医学是有规则规律的,但又不能简单地以某些明确的规则去解决医学上所有的问题,因为不同的疾病类型、不同的发病群体以及环境等因素都会在治疗方案上产生差别,医学中很多问题更多还是需要靠医生的经验、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等。这些是医疗的核心,也是互联网技术所不可能完全替代的。”

  霍勇总结,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和信息技术的优势,扬长避短。互联网医疗的优势更多在于其远程覆盖作用,一些简单疾病或者规律可循的复杂疾病适合互联网医疗来做。要避免互联网医疗的短处,千万不要认为机器和信息技术可以替代医生,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但互联网医疗的局限性让其不能完全代替医生思考。只有坚持医疗本质为核心,信息技术去帮助医疗扩大服务半径、提升医疗效率,把规范医疗、优质医疗通过互联网高效率而切实带到基层,让基层医生在实践中掌握,才是互联网医疗应该的发展方向。

实现“三高共管”,提升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水平

  当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因,占总死亡构成的40%以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霍勇教授建议,将血脂管理纳入国家现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中,实现“三高共管”,提升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效果,可以有效地遏制心血管疾病负担。

  据了解,慢性病负担已经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对的重要挑战。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数据显示,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估计全国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人,其中高血压2.7亿人,脑卒中至少700万人,心肌梗死250万人。

  “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因素中贡献最大的是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霍勇表示,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以高胆固醇为主的血脂异常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和缺血性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根据数据显示,我国26.4%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归因于高胆固醇血症。人群低密度胆固醇每降低1mmol/L,主要心血管事件下降24%。

  “相比于医疗救治,通过危险因素的筛查与控制,可以更有效地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霍勇表示。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管理和筛查已经纳入我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但血脂管理相对滞后,成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控的‘短板’。”霍勇坦言。

  对此,霍勇建议,将血脂管理纳入现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标准,实现“三高共管”。“这是具有很大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升心脑血管疾病的管理质量及防控效率,抑制心脑血管疾病的显著上升趋势,实现提高预期寿命、降低慢病早死率的目标,从而实现健康中国。”

  除此之外,霍勇表示,实现更加全面的血脂管理还需要通过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同时在需要的患者中,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血脂管理,做到既能查得出来,又能管得好。”

提高乡村医生待遇是改善贫困地区医疗水平的基础

  2016年国家不断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边疆贫困地区倾斜,让偏远山区各族群众获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全国政协委员、北大第一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霍勇在接受光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改善贫困地区医疗水平的基础是提高乡村医生待遇。目前,贫困地区基层医务人员待遇较低,缺乏积极性。偏远山区的医务人员主要工作是维护公众健康,包括公共项目的实施和宣教,努力推动百姓健康水平。国家已经增加基层医疗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但部分基层医务人员无社保、最低工资标准较低等问题仍然存在。

  回顾五年履职之路,霍勇委员表示,这五年是国家在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历史阶段。从结构调整到供给侧改革,国家正在经历一个平稳的转型期,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很荣幸有机会在政协的平台上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参政议政。

  改革开放以来,公众的获得感总体上是增加的,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工作环境,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我国公共服水平大幅度提高。霍勇委员表示,作为一名医生,同样深刻感受到这种变化,他认为如何做好医生这个职业非常重要,成立医疗集团并成功融资,创新医生执业方式,通过市场化的模式更好的调配医生资源,不断的创新和尝试,让他的获得感不断提升。